感恩节的心灵洗礼---医学人文类系列讲座有感

 

感恩节的心灵洗礼

      -------------------医学人文类系列讲座有感

 07级七年制1   车若琛   07170121

今天是感恩节,很凑巧,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石江教授为我们开了一场名为“医学人文素质:优秀医师的必修课”的医学人文类讲座。可以说我从这场讲座中受益良多,无论是从为人处世,还是行医之道,张老师都给了我深深地震撼,之所以在这里称他为老师而不称职称之谓,是因为在我心里老师的分量永远是最重的,老师所授予我的,将是终生的财富。张老师深厚的人文功底,超群的语言表达能力,丰富的人生阅历,使两个半小时在不知不觉中就偷偷溜走了,回味起来,字字珠玑,余音绕梁,唇齿留香。

张石江老师把我们学校的校训用古体的方式竖排列出,读道:“明德至善,博学至今”,他解释说,大学之道,在于明德。古来有训,非有德者不能投其业。做一个医生,首先需明德,后才是博学。我们,这群在《实习医生格蕾》中被称为池塘之底的青蛙的孩子们,很勤奋,也很拼搏,但往往会陷于书本而忽略修身养性的重要性。我们可能可以为一个上台机会等待上级医生很久,但缺乏聆听病人倾诉的耐心,我们可能可以在试管中培养出一篇又一篇的SCI,却忽视了有血有肉的躯体和小白鼠的根本区别。老师指出,一个人想跳得高,他须先蹲下来,一个人想跳得远,他须多后退几步,因此希望有更高发展的人,首先要把姿态放低,以谦逊的态度面对学术和生活。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於道”,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差点忘记的曾经推崇的生活态度。要学习水的精神,可以有涤荡万物的灵动,可以有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的气势。学医的人,需要这样的智慧和气度。

说完“医有割股之心”之后,老师为行医者提出了第二个要求,那就是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。在我看来,从书本走向临床的过程是一个蜕变的过程,是化蝶的过程,能不能顺利破茧而出,能不能把理论转化为实践,人文素质从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。作为医学生,我们可能可以把书本中的理论说得头头是道,但却缺乏用通俗的语言向病人解释病情的能力。这是为什么?因为我们太久没有重视过母语的学习和文学的熏陶了,甚至不知如何和病人沟通。老师说,人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,五色,五音,五味都值得人去尝试,去追求。对他而言,在专业上可以欣赏一张张完美的X光片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享受,平时没事写点诗文就是最好的放松方式。我想在这些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追寻自己的信仰,每一天都活在一个目标之中的人生是幸福的,也是幸运的。对于拥有着青春可以去不断尝试和拼搏的青年人来说,每一个生活际遇都是那样的崭新,每一天生活都向我张开了臂膀,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恩,不去接受它的拥抱呢?

Baidu
sogou